消息:红叶樱花是樱花的一个变种,不仅可以赏花,还可以赏叶,是我国培育出的彩叶花木。其生长快,耐贫瘠,耐寒冷、耐干燥,具有极强的适应性,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工程当中,在公园游园、广场等处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生长,种植红叶樱花可为广大种植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特征:花大、重瓣、花色淡红,有长梗,山东地区4月初-至5月中旬开花,花先叶开放或花叶同放,红叶樱花叶片初春呈深红色,进入5-7月份以后呈亮红色,高温多雨季节老叶渐变深紫色,叶大而厚,晚秋遇霜叶变桔红色。其具体种植技术如下:
红叶樱花是用山樱、毛樱、樱花、樱桃等做砧木,再嫁接而成。山樱也是一种落叶乔木,属蔷薇科李属。
(一)培育砧木
山樱通常采用种子繁殖,理想的播种时间是4月初。
1、种子处理
种子处理很关键,在前一年储藏的种子中,选取籽粒饱满的种子进行处理。将种子放入浓度为3%的高锰酸钾溶液,浸泡10分钟,捞出,用清水冲洗,完成了种子处理工作。
2、苗盘准备
山樱,通常使用精播苗盘育苗,并且,要求苗穴深5厘米,有益于山樱扎根。选好苗盘后,用2%的酒精,可以投入使用了。
3、配制基质土
播种用的基质土主要有三部分构成:河沙、腐殖质土和珍珠岩,按照3:2:1的比例,将它们搅拌均匀。接下来,将基质土装填到苗盘中。
4、播种方法
播种时,在苗盘的每个苗穴中,向下按一个小坑,将种子放在坑中,表面覆上一层基质土。然后洒水,以湿润表层的基质土为准。再用竹片和塑料薄膜,在苗盘上方搭小拱棚,拱棚高度为50厘米,保持温度和湿度。山樱播种后一个星期左右,会出苗,当苗高达到3厘米左右时,将塑料薄膜撤去,进入了苗期管理阶段。
(二)苗期管理
山樱的苗期管理,一般需要一个月的时间,这阶段,每4天要浇一次水,以湿润表层2-3厘米的基质土为准。进入苗期管理10天左右,要施一次氮肥,如尿素等,将克尿素与2千克水混合成均匀的溶液,喷洒到苗上,肥料会被山樱苗吸收。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苗期管理,苗高能够达到5厘米左右,移栽到田里了。
(三)移栽
1、移栽方法
山樱苗适宜的移栽时间为5月中旬。山樱的移栽地要坡度较小,易于排水,土壤层深厚。在移栽地,施撒农家肥,用量为每亩0千克左右。然后,将土地深翻厘米,再耙平整细。然后,在移栽地开行距为40厘米,深5-6厘米的小沟。将山樱苗连同根部的基质土一起拔起,移栽到小沟中,株距为10厘米,移栽时要注意:苗要直立向上。移栽之后,要立即浇活根水,才能保证成活率。移栽后的山樱苗,每3天,浇一次水,还要搭建遮阳棚,避免阳光直射,要遮阳棚一般高为2米,用专用的遮阳网构建而成。2个星期后,山樱苗完全成活,撤去遮阳网,山樱也进入了移栽后管理阶段。
2、移栽后管理
移栽后,做好除草、浇水工作,一般,每10天浇水一次,以表层土湿润为准。移栽后的山樱苗,一般施用复合肥,移栽当年施肥一次,
时间在7月份,移栽第二年4月份,再施肥一次。每次每亩用量为千克左右。移栽后的山樱,危害大的是红蜘蛛。防治方法为,用马拉硫磷3000倍液或亚胺硫磷500倍液,进行叶面喷施,连续两次,时间间隔为3天,能够解决红蜘蛛的危害。移栽后的第二年7月份,山樱茎基部直径达到0.5厘米左右,可以进行嫁接了。
(四)嫁接
红叶樱花苗木适宜的嫁接时间为7月份。砧木是我们培育的山樱苗,接穗采自生长期3年以上的红叶樱花枝条,并且要求颜色纯正、长势良好、无病虫害。
1、剪接穗
选取与砧木根部直径相当的红叶樱花枝条,剪下后,要及时剪掉叶片,但要保证留0.5厘米长的叶柄,这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,有利于保证接穗的鲜活。
2、嫁接方法
红叶樱花苗木通常使用芽接法嫁接。芽接是将接穗上的芽孢嫁接到砧木上。用双韧嫁接刀在接穗上取芽孢。取芽孢时,要保证留皮长度为3厘米,宽1厘米。然后,在砧木距根部厘米处,开一个长3厘米,宽1厘米的长方形口,将芽孢平放在嫁接口上,后,缠上塑料布,这是使芽苞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,有利于芽苞成活。
(五)嫁接后管理
嫁接后管理,包括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。
1、前期管理
前期管理一般持续两个月的时间,这期间,每10天浇一次水可以了。并且要及时除草,保持地里整洁。并且,嫁接一个星期后,要及时定干,方法为:在嫁接点上方留2-4片叶,以上的砧木全部剪去,只留下主干,这样,可以嫁接点早发芽。嫁接后半个月左右,嫁接点会生长出红色的芽和叶片,要进行撤布,将嫁接时缠绕在伤口处的塑料布拆除。不然,会闷坏芽苞。嫁接后,山樱仍然会萌生一些绿芽,要将山樱萌生的绿芽全部掰去,可以逐步使它的叶片都变成红色。2个月后,红叶樱花萌发了新的枝干,进入了后期管理。
2、后期管理
红叶樱花的后期管理一般采用除草、浇水、施肥并做好病虫防治工作,由于红叶樱花苗木耐旱性较强比较容易管理,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嫁接后第三年3月份时对苗木进行移栽,按照株距为2米,行距为3米进行。移栽后的第二年3-4月期间,红叶樱花的直径可以生长到4公分,树高2.5米左右时可以出圃供绿化使用。
(六)扦插方法
可在6-9月中上旬用嫩枝进行,好用全光喷雾扦插,成活率达85%以上。
1、插条的剪取及处理
6月中上旬至9月中上旬,采集当年萌发的半木质化枝条,剪成10-15cm长的枝段,每个枝段保留顶部2-3片叶,其余叶片连同叶柄一起摘掉,插条下切口用利刃平切,要求切面平整。把剪好的插条捆成50枝或100枝的小捆,在阴凉潮湿处将插条基部约3-4cm在ABT生根粉1号浓度为50mg/L的溶液中浸泡5~8h或在浓度为100mg/L的溶液中浸泡2-4h。
2、扦插方法及插后管理
(1)插床设置
选阴凉易排水处搭建宽1.2-1.5米、长5.0-6.0米的塑料小拱棚,拱棚高度0.7-0.9米。底部先下挖0.25米,而后铺垫厚0.1米左右的炉渣,上面再铺厚0.1米左右
(2)扦插
将插条按株距3cm、行距5cm扦插于插床内,注意保持插条叶片互不重叠为宜。扦插时先用稍粗于插条的短木钎打孔,然后将插条放入孔内,压实插条周围的基质,使基质与插条紧密接触,扦插深度为4-5cm。
(3)插后管理
扦插后立即用清水洒透,盖严棚膜,相对湿度保持在95%以上。以后每天清晨适量喷洒清水1次。拱棚内温度宜保持在30℃左右,若超过35℃可洒水降温,基质温度以25℃左右为宜。扦插初期洒水量应偏大一些,以后逐渐减少洒水量。插条开始生根时(一般在扦插后15d左右),早晚可适当通风,随后逐渐加大通风量,延长通风时间。待插条根长达到3-5cm、每插条有3-5条根时即可移栽。 |